新华社兰州4月27日电(记者范培珅、任延昕)一段段明长城通过遥感测绘、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,以毫米级的精度三维立体呈现,留下可永久保存的数字档案……在长城资源大省甘肃,数字化技术为长城保护注入新力量。
(资料图片)
这是4月25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拍摄的明长城——峡口古城(无人机照片)。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
甘肃省境内长城总长度为3654公里,居全国第二。近年来,甘肃先后组织实施了30多项长城保护项目,并运用数字科技赋能长城保护。
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遗存的汉、明长城超过200公里,是国内古长城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。位于山丹县的峡口古城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山丹县文物局副研究馆员白玉章介绍,由于年代久远且受到风蚀雨淋、地震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,峡口古城的部分长城墙体缺损剥落,出现了坍塌失稳、掏蚀凹进、风化酥碱等病害,其沿线过街楼、烽火台等珍贵历史遗存,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。
这是4月25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拍摄的明长城——峡口古城。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
近年来,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对峡口古城进行了多轮“体检”,通过裂隙加固、土坯夯砌、锚杆锚固、墙底风化物处理,以及设置墙体周边排水、保护设施等,完成了总长342米的长城加固修缮工作。
为了将不可再生的长城文物资源转化为可永久保存、永续利用的数据资源,2021年10月,当地启动以峡口古城为试点的三维数字化保护项目,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、遥感测绘等技术,对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和三维重建。
4月25日,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文物局,工作人员在峡口古城三维数字化平台测量烽燧数据。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
据该项目技术人员林海涛介绍,无人机倾斜摄影、遥感测绘等技术的应用,可实现短时间内高精度的数据采集,保证长城的基本信息、专题要素等数据科学、准确、可靠。通过海量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,可加强长城病害信息统计与管理,掌握长城局部遗产的变化趋势。
目前,峡口古城三维数字化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。文物工作者打开电脑、滑动光标,即可全方位查看长城墙体和周边环境,通过局部放大,墙体土坯肌理、雕刻纹饰都清晰真切。
这是峡口古城三维数字化平台页面截图。 新华社发
“这份长城数字档案可以让人们看到历史遗迹的本来样貌。”白玉章说,这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史料,也是未来长城遗产保护应用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。
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雳表示,该项目是甘肃省首批三维数字化长城保护项目,为长城本体保护、长城价值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路径。基于现有的三维数字化平台,未来将继续完善数据采集和系统建设,并探索开发长城数字化展示产品。
标签: